美國著名學者布賴恩•阿瑟(W.Brian Arthur)和保羅•大衛(Paul A.David)較早將路徑依賴理論納入技術創新研究中。隨后,許多學者(Dosi,1988;Mokyr,1990;Rosenberg,1994)在技術史和技術經濟文獻中指出技術創新是“路徑依賴”的,并把自動板框壓濾機技術創新的路徑依賴定義為:技術發展的歷史因素在決定未來的技術變遷(technological change)中起到了主要作用(Redding,2002)。這些歷史因素包括:較初市場、技術管理、制度、規則、消費者預期等。在它們的作用之下,自動板框壓濾機技術創新受到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變化的影響,進而導致成功的創新和采用新的技術取決于現有技術的發展(Rip&Kemp,1998;Kemp,2000)。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歷史因素在某種程度上“贊同”采用現有的自動板框壓濾機技術而“反對”采用新的技術。阿瑟等學者指出,采用現有技術的收益遞增(造成積極的正反饋)導致創新“鎖定”(lockin)于現有的非優的、低效率的技術,并阻止采用好的、優越的、可替換的技術,并較終造成技術創新的低效率。保羅•大衛(1985)利用QWERTY鍵盤這一例子說明了技術創新的路徑依賴是如何導致技術創新的低效率。現在普遍使用的QWERTY標準鍵盤主要是由肖爾斯(Christopher Sholes)在1868年發明并申請專利的。QWERTY設計之前的鍵盤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當操作者的速度提高后,打字桿會擠在一起。肖爾斯和當斯摩爾發現,通過改變鍵盤的布置,使經常連續敲擊的字母鍵集中在打字機的兩邊,以便降低打字速度,進而減布置,使經常連續敲擊的字母鍵集中在打字機的兩邊,以便降低打字速度,進而減少對鍵桿的擠塞。